【我的家风家教故事】才疏学浅的老妈

发布时间:2018-05-17 12:28 浏览量: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记得在我懂事的时候,妈妈就经常在我们弟兄仨的面前经常提醒道。或许这是妈妈的“技高一筹”的教育理念,鞭策我们从小勤奋学习,长大多些智慧,在成人独立后能灵活工作、掌控生活。

妈妈娘家在肥东县撮镇马桥社区旌湾村,外公外婆都是农民,自幼家中姐妹多,且出生在建国初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当然也未进过校门读书。但母亲凭借“听、问、望、学”竟然也学会了不少汉字与数字,书写自己与孩子的姓名有模有样,还真像个读书人呢。文革时期,母亲还因苗条的身段、文艺范的性格,被大队选为文艺骨干,时常参加文艺演出,在马桥大队一带也算小有名气,人送外号“二姐”。

听母亲讲,她是1972年与父亲结婚的,嫁入吴家初期,二间土房、三个男孩、五亩田地,生活极度贫困,时常“潜回”娘家捎些物品维持家庭生计。“怎样改变生活现状、怎样教育孩子”成了头等大事,我对母亲朴素的育儿观念记忆犹新,按家规总结即“尚节俭、勤学业、务本职、睦友邻”,教育我们在物质匮乏与自力更生的年代,首先是珍惜粮食勤俭节约,其次是孜孜不倦求学增知,然后是爱岗敬业务实肯干,最后是谦虚忍让团结众人。

尚节俭应当是老妈身上最突出的优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小时候的凉鞋穿久坏了,剪成拖鞋;自家种的瓜果好的上街卖,坏的留家吃;盛菜的瓷盆漏了,打个补丁继续使用;过年的新衣服一年只能穿上一次,还要套个护袖;剩的饭菜总是热热再吃,甚至连续吃几天。长大后兄弟们受母亲的深刻影响,也很好地践行了节俭良习,为各自的家庭创造了融洽感情与和谐气氛。

勤学业应当是老妈对孩子们的最大希望,毕竟这是农村子弟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途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母亲虽然不知道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的诗句,但是对我们的学习一直抓得紧、抓得严、抓得实。比方,早上六点左右要求起床背书,中午饭后要休息40分钟,晚上功课完毕要提前预习明天的课程,今天要完成的作业决不给拖到明天,正是因为这样严格正统的教育,使我们养成了“写字端、作业快、读书勤”的习惯,虽然弟兄三人学业上并无辉煌业绩,但良好的家规学风让我们受益匪浅,直到现在有闲暇时,我仍然保持着读书、看报、书法的爱好,乐此不疲。

务本职应当是老妈谆谆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起码标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加工作后回家,妈妈常说:要珍惜岗位,要虚心请教,要不怕吃亏。其实她的朴素道理就是在告诫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始终把职业当事业,争取更大的业绩。

睦友邻应当是母亲教育我们的基本礼仪,“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小时候经常听到她说这些谚语。记得1988年冬闲时节,家中的二间土房屋漏狭小,必须要翻建了。因兄弟三人读书,家中农业收入微薄,所以建房的事就是大事、难事,多亏了乡邻亲友的无偿援助才得以建成。大舅从巢湖托人用拖拉机送了些钢筋、水泥,姨父从合肥借了些二手的木工板,二叔从电灌站请来电工帮忙焊栏杆,姑父从并不宽裕的家中送来了500元,伯伯、婶婶们隔三差五抽空帮工,就这样在亲朋好友的资助支持下,新房建好了。对他们的无私援助、齐心协力我没齿难忘,终身感恩。

妈妈今年已经快70岁了,仍然身体匀称、思维灵敏,帮我们带孩子时,耳边还经常响起她柔和的摇篮曲,与孩子们游戏时,她更像个老顽童,跳舞、踢球、跳绳、打牌样样在行。希望妈妈幸福安康,永远陪伴、指引、呵护我们前行!(肥东县陈集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吴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