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家教故事】我家的传家宝——俭与德

发布时间:2017-09-28 11:28 浏览量:

岁尾年终,我最高兴的事是到乡下老家过春节团圆年。大年二十九,父亲忙着写春联,他先按门的尺寸裁红纸、叠字格,我儿子忙着帮他研墨。父亲一边叠纸,一边对我和我的儿子说:“格子方方正正,写字也要方方正正,就和做人一样,一笔一划,横平竖直,堂堂正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鱼大肉等菜肴已成了春节餐桌上的主要角色。可是我每次回家过年,却并不喜欢吃大鱼大肉,而是最偏爱吃父亲亲自在灶台下用火烤好的芋头。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吃这锅灶下火堆里烤熟的山芋。记得父亲那时边烤芋头,边告诉我们兄妹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不如火烤芋头。”他曾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兄妹,说千万别小瞧了这芋头,我们从小就是靠着它,度过了经济困难时期。岁数渐长,每当吃完香喷喷的芋头,我就兴致勃勃地与父亲拉家常。这时,父亲常呱起起他卧室墙上挂的《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父亲说:“家风家规不仅是祖先传下来的有字之规,还包括长辈在日常生活中对晚辈的一个教诲,一句嘱托……”

我们兄妹三人小时候,老爸为鼓励我们起早读书,就向我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教我们背诵“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的诗句;每当我们兄妹生活、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老爸就以“逆水行舟用力撑”的诗句,勉励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所以,要说我家的家训,“吃苦耐劳”是重要内容之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父亲向我讲家风故事时,讲得最多的是有关奶奶的故事。他说,我们吴家一直勤俭持家,祖祖辈辈以德为重,以诚为先。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你奶奶靠替别人缝缝补补获得一点辛苦钱,供我上学生活。由于入不敷出,她经常在菜市收摊后,到菜市场捡拾一些烂菜叶或是山芋头,回家洗洗,熬粥充饥。正因为小时有过这样的艰苦经历,如今,尽管生活好了,但每次吃饭时,父亲总是不忘叮嘱家人吃多少,盛多少,不要浪费。他每次吃饭,都将碗里的饭菜吃个精光,是个名副其实的“光盘族”。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父亲的影响,我也养成对剩菜剩饭舍不得倒掉的习惯。

父亲还对我说,你奶奶虽然贫穷,却十分有志气,讲道德。一次,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家境贫寒,为了让我多读一点书,你奶奶靠替别人缝缝补补获得一点辛苦钱,供我上学,维持全家生活。她替人家洗衣服时,发现口袋里有10元钱,在那时可是个大数目,你奶奶连忙将钱收好。待衣服洗干净、晒干后,晚上,她将衣服和钱一道给主人送去。恰巧那天主人全家有事外出,她就一直在门口等到晚上10点多钟,等主人回来,将东西完璧归赵后,才放心回家。那时没有路灯,一路上黑乎乎的,还不太安全,我在家十分担心。你奶奶回来后,对我说,今天虽然晚了些时候到家,却可以心里踏实的睡个安稳觉。我们再穷,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这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因此,“以德为先”——可以说,也是我家一直秉承的祖训。

父亲以淳朴的言行,精诚实践家训,不懈弘扬家风,使我们兄妹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断修养身心,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如今,我们兄妹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本分做人,认真工作。每个小家也都过着美满的生活。

有时,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言传身教的家风,精神上总能获取满满的正能量,鼓励我去克服困难,继续前进。是的,好的家风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让人终身受益。

                                      (合肥市林业园林局  吴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