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我从合肥乘车回家。路上大姐打来几个电话,问我什么时候能到,家里人等我一块吃饭。我说高速上堵车,让他们先吃,但我知道他们是不肯的。到家已是下午一点多钟。见我进门,父亲上来接过行李,母亲和姐姐赶紧把菜端上桌,堂姐堂姐夫也都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家乡菜,说着家常话,我陪父亲、姐夫随意小酌,感觉时光简单而又温馨。
因为在外地工作,这样的家饭于我来说更觉珍贵,而我也时常怀念儿时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情景。暑假里,白天母亲在地里干活,父亲在县城的工地做工。傍晚时,我和姐姐到菜园子摘菜,红的辣椒,青的毛豆,紫的茄子……等我们姐弟摘完菜,母亲也从地里回来,准备给一家子做晚饭。我在灶前烧火,姐姐在旁边洗菜,妈妈负责掌勺。自家种的菜籽油在烧红的锅里溢出香味,一道道可口的家常菜陆续端上桌子,我用盘子盖住它们,好让热气散得慢一些。在端菜的时候,已是饥肠辘辘的我忍不住偷偷用手衔菜吃,母亲看见了说,要等父亲回家一块吃。我也只好禁住肚里的馋虫,到门口眼巴巴瞅着,后来我竟能从自行车的声音辨出路上来的是不是父亲。父亲于点点星光下到家了,饭菜很快端上桌,等一家人都坐下了大家才动筷子。饭桌上,父母聊家里的生产生活,也嘱咐我们用功读书和做人的道理。我虽然读过“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但父亲认为一家人白天各忙各的,也就只有晚饭的时候坐在一起,要说说话。我觉得他说的是有道理的。其实也不单我家如此,村里家家户户都是这样,不管在外头有多辛苦多忙碌,总要赶回去和家人一起吃饭,因为知道在那温暖的灯光下家人都在等待自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粗茶淡饭也觉香,闲话家常也觉得快乐幸福。
现在想来,回家吃饭虽然简单,却又何尝不是故乡好的乡风、民风、家风,于这样的风气下,子女体会到父母的付出,夫妻理解彼此的辛劳,老人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于家庭的温情中每个人生活得有滋有味,踏实而又有奔头。只是不知曾几何时,这种文化受到了一些冲击,产生了一些变异,在有些人眼里,不回家吃饭被有些人当作“有本事、混得开”的象征,天天下班就回家的反倒被耻笑为无能之辈,这看似不无生活的哲学,其实则是一碗浓浓的“毒鸡汤”。也许当你和别人在饭桌推杯换盏的时候,孩子在等着给你看他拿到的奖状,只是你并不在。也许当你和别人在饭桌称兄道弟的时候,妻子想和你聊聊心里的话语,只是你并不在。也许当你和别人在饭桌嘘寒问暖的时候,父母想让你在床前为他捶捶老去的腰板,只是你不在。在一次次缺席中,父母日益老去,夫妻渐行渐远,孩子的心里话不再说出,家不再是那个温暖的港湾,而似乎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以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走访时还不忘提醒党员干部,“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寥寥数语,却是语重心长。藉着这亲切的教诲,让我们都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在家里我们是父母,是爱人,是子女,是家人心里最关心也最需要的那个人,而时光却总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能陪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又能有多少。难道真的愿意为了所谓的“面子”、“成功”,在“不回家吃饭中”让满怀期待的家人失望,让原本温馨的家庭没了欢声笑语,也让自己步入纸醉金迷的虚无人生,亲手把本来简简单单就可以拥有的健康和幸福推向远方。
往者已逝,来者可追,其实家一直在,温暖的灯火下,回家吃饭的饭桌就在那里,幸福从来未曾真的走远。正如河南卫视的一则公益广告所说,回家吃饭好,饭菜可口油腻少;回家吃饭好,孩子学习常辅导;回家吃饭好,夫妻恩爱烦恼少;回家吃饭好,孝敬父母要尽早;回家吃饭好,卫生健康疾病少;回家吃饭好,读书学习品位高;回家吃饭好,心平气顺能思考;回家吃饭好,全家幸福乐陶陶!
回家吃饭,真好!
(合肥市地税局 梅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