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家教故事】母亲的考题

发布时间:2017-08-18 14:50 浏览量:

母亲是一位识字不多却懂得很多为人道理的中年妇女,母亲将最美好的人生岁月给了这个家庭,用最朴实的言传身教激励着我步步成长。

“干事不怕丢人,生活就靠自己,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踏实!”母亲一直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母亲出生在农村,只上过几年小学,但并不愿像祖辈一样整天伺候土地,而是早早地去城市学门手艺,不等不靠和自力更生是成长关键词。没有职业经验,母亲就从最简单的手艺干起;没有人脉背景,就一点一滴的学习请教,别人早早下班了,母亲愿意加班加点。在那个讲究大锅饭的年代,干多干少一个样,没人愿意多出成绩,母亲却甘愿留在一线要工作效率、要流程质量。多年的努力,让母亲如愿在城市里扎根,有了家庭和子女。

身教胜于言教。我记得,有次母亲去银行取钱,柜台人员一时粗心多给了几千块钱,母亲主动送还给柜台人员;去买菜路上,经常会将农村老人提篮叫卖的一堆菜全部买回家,是让老人早点能回家;自己省吃俭用惯了,一件衣服穿了好几年都不舍得丢,却悄悄资助老家的留守儿童……母亲诚实、忠厚、无私的处事方式,一点一滴感染者我。

纵观我个人求学生涯,母亲在学业上并没有给我多少压力,只是反复告诉我做人的道理——“干什么事都要有目标,不求你有多么拔尖的名次,但为人要有正直,不可以空虚度日,游戏人生”。

2006年9月,我考上了合肥一所本科院校,专业是新闻传播学,始终不敢放松自己,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调查新闻记者。老家离我很远,母亲却不忘叮嘱我,“先做人,不要收人钱财、受人恩惠,不要迷失了自己,忘了身份”。

从业的5年时间里,我始终不忘这句教诲,仗义执言,恪守职业操守,采写了一大批有深度、高质量稿件,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我结束这份热爱的工作,在老家清理书柜时,居然找到一份发黄的报纸,是我第一篇见报稿件,原来母亲一直把它保存在身边。我在想,母亲恐怕连上面很多字都不认识,留下这份纪念,是想让我不忘从业初衷。

今年上半年,母亲因为风湿病要来合肥医院检查,到了医院发现排在60多号,为省时间,我找了朋友插了队,但母亲执意不肯去,“按规矩一个个来吧,你看这些看病的人都是老年人,大家都插队的话,这病怎么看?”见母亲太执拗,我只能听从。在我换了新工作后,母亲在电话中继续着“老话题”,“去哪上班,妈都支持你,但都希望你不要忘了自己本分,做个踏实的人”,现在无论在哪,我都牢记这句话,时时刻刻戒骄戒躁;在我有了家庭和子女后,母亲每周都要电话中告诉我,“有了小家庭,别忘了大家庭,不当糊涂人、不做糊涂事,在外朋友多是好事,人情往来别感情用事”。

润物无声,大爱无痕。岁月在母亲脸上留下了皱纹,白发染了又染,但还是没放松对我的要求,从求学之初的“怎么走”,到工作后的“往哪走”,再到成家立业后“走得稳”,贯穿了为人的踏实、从业的原则、交往的底线以及持家的道理。

一代人总有一代人考题。母亲生活的那个年代,生存与生活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母亲用自己的努力让我衣食无忧,并用最朴实的话语和道理为我的人生考题写下注脚,叮嘱着我遵纪守法、踏实做人。我会把母亲教会我的,也教给我的孩子,让好家风成为一种默契、习惯和自然。

                                                                  (合肥新站区重点局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