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家教故事】教之道 贵以专

发布时间:2017-08-18 14:49 浏览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年幼时,父亲要求我背诵了整本《三字经》,因而这些句子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起初懵懂,并不明白这些拗口句子的意义,直到父亲分条缕析地讲解给我听。这是我接触中国古典文化的肇始,让我在幼年时得到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点拨,也让我爱上了含蓄又文雅的古典哲学。整本《三字经》中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既不是孔融让梨的谦让,也不是孟母三迁的苦心,真正让我有切身感悟的,其实是那句“教之道,贵以专。”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那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坚持,让我明白了,何谓家教的“专”之道。

父亲是严厉的,在很多孩子还“不识愁滋味”的年纪里,我已经开始为每天一页的《三字经》背诵忧愁。父亲同时也是宽容平等的,当我有逆反心理,想要半途而废时,父亲并不会拿着长辈的威压来逼迫我,而是循循善诱,晓之以理。直到我收拾起自己的脾气,这才继续教导我。在学生时代,每当有同学因为考不好,开始担心回家挨一顿揍时,我永远是最坦然的那一个。因为我知道,无论好坏与否,我们家永远不会诉诸暴力。甚至,亲戚们在一起聊天时,都会开玩笑说我是一大家子里面最幸福的那一个,因为挨的揍实在太少。这个时候,父亲总会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我家小孩做得那么好,为什么要打她呢?父亲脸上的笑容,在很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能历历在目。教之专,是父亲一如既往的尊重与信任。

因着父亲的信任,让我在做很多决定时并不会将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而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因为父亲主导的平等自由的家庭氛围,让我在待人接物时多了一份从容与友善。父亲经常说,“人之忌,在好为人师。”这一句,出自《孟子.离娄上》。很多年前,我其实并不明白,为什么将自己所学教授给别人会是“忌”呢?直到我看到了王勉对于这一句的评注“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以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好为人师,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我才明白父亲的苦心,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愿意将所知授予人固然很好,但倘若太过,则会刚愎自用,听不得建议,这便会阻碍自己继续学习、精进技艺了。父亲的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与我探讨问题时的平等谦和都有了答案,因为父亲的心态一开始就是“交流”而非“指导”。教之专,是父亲渗透于点滴的平等与自省。

父亲对我的教诲并不在口头上,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语言有它的局限性,如果做不到知行合一,那么再多的道理也是枉然。父亲常说,人要有责任感,学生有学习的责任,而工作则有精进业务能力的责任。于是,从二月春风到寒江堆雪,我在每一个睡眼惺忪的夜晚都能看到父亲在台灯下为自己工作所做的努力。再到后来,父亲的业务很熟练了,但工作中的游刃有余并没有让父亲放弃读书和学习。寒来暑往,在我想松懈时,在我想放弃时,在我想要逃避时,父亲台灯下伏案的身影总是会浮现在我眼前,犹如当头棒喝,使我迎难而上,不惧风雨。教之专,是父亲无刻不在的身教与垂范。

因为父亲的教导,因为家庭的学习氛围,因为平等友善的沟通方式,因为父亲教会我的责任感。在家风与家教的熏陶之下,才让我能一步步地向主流的核心价值观靠拢,能恪守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坚定且坦荡地继续前行。

                                                                   (合肥新站区纪工委 黄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