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风险事件和腐败案例,一方面在于部分制度有待完善,但源头还要回归于金融从业人员的那颗廉洁之心。无数事实证明,清正廉洁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也是一名金融从业人员的“底线”和“生命线”。
多思“贪欲害”: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人事千头及万头,得时何喜失时忧。只知紫绶三公贵,不觉黄粱一梦游。“黄粱一梦”的典故出自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说的是一名书生进京赶考途中做了一个加官进爵、享尽荣华的美梦,一朝梦醒,权力财富都随之化为泡影,进而幡然醒悟的故事。近年来,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涉案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面对自身的物欲和外在的诱惑,有的金融从业人员逐渐忘记初心,丧失信念,被权力和财富迷惑心智,把廉洁意识、合规意识、纪律意识抛之脑后,坏了规矩和制度,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2021年1月,《金融案鉴》一书出版,该书精选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查处的金融单位29个职务犯罪案例和10个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例,“明星”行长徐某没有把握好与企业交往的距离,酿成大错受到法律严厉制裁,葬送了自己的事业和前途;纪律“松闸”信贷“放水”的刘某未能坚守廉洁底线,将娱乐活动视为“营销中无伤大雅的行为”,为后续违规操作埋下隐患......一桩桩、一件件案例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在这些违纪违法的案件中,一些官员为微利所诱,甘于被“小事、小意思”所围猎,逐渐沦为“笼中兽”、“网中鱼”,其腐败之路令人深思警醒。
常破“心中贼”:世道别颓波,我心如砥柱
诚然,在各种诱惑面前,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天然的免疫力,怎样坚守职业操守、稳住道德底线,破除“心贼”是关键。2022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银保监会系统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从4方面工作重点和16项具体任务,详细的论述了培育清廉金融文化生态,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廉洁从业的具体工作要求,着力解决当前金融系统面临的突出问题。《意见》出台的背后,是多位监管机构官员和金融机构高管的相继“落马”。随着金融反腐治乱力度不断加大,金融领域“强监督强监管”的氛围正在形成。
鹪鹩栖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水,不过满腹。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要守住内心,心有定力才能无惧风雨。守住内心,就是要坚定崇高的人生理想,用良好的德行与正直的品性来夯实我们内心的底座和基石,底座和基石不稳,人就容易迷失方向,丧失定力和信念。守住内心,就是要心中有戒不妄为,在与客户交往的过程中,严守工作纪律和职业操守,清清白白处理客户关系,干干净净对待每一笔业务,在一顿饭、一包烟、一瓶酒的小事小节上约束和规范自己,避免滑向腐败的深渊。
勤掸“思想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上刻着这样一句话:有两样东西,越是深入持久地思考,就越能唤起心灵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对其行为有着关键的引导作用。然而人的思想就像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也需要经常进行内省检视。清理思想上的杂念,检视行为上的不端,敢于正视问题,勇于自揭伤疤,短时的痛苦却能带来身心长久的舒适和健康。
作为一名金融从业人员,我们每天都要与巨额资金紧密接触,更加要注意洁身自好,坚守廉洁的职业本色和清爽的职业品格,时刻以“祸患常积于忽微”警醒自己。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无“半夜敲门”之惊和“东窗事发”之忧,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容应对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金融生态。(九江银行合肥分行 张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