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组长,今晚方便吗?我们小聚一下。”今年初夏的一个周末,在一家省直单位工作的朋友老赵给我打来电话。
“有什么喜事啊。”我笑着问他。
“没啥,好长时间不见了,咱们聊聊。另外,我一个亲戚马上要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这事就是你们局管的,还要请你帮帮忙。”老赵道出了原委。
原来,我们驻在局牵头组织的全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即将开始,这是一项社会关注度很高的工作。为严肃评审纪律、确保公平公正,我们纪检监察组及时跟进,对评审工作开展监督。
老赵的请托,让我深感为难而一时语塞。多年的好友,要是直截了当地拒绝他,真怕伤了感情,但纪律的要求和职责的驱使,又使我很快鼓足勇气,坦率而真诚地告诉他:“老赵,实话对你说,我就是负责这次评审监督的。我自己干纪检监察工作,怎么能执纪违纪呢!”
我接着说:“老兄,你这个忙我实在帮不上,请理解。今晚就算了,改天我约你咱们再聚聚。”
“那好吧,以后再说。”老赵的话语里带着明显的不悦。
第二天,我们纪检监察组召开评审监督工作布置会,分析研究此次职称评审监督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大家议论最多、最集中的就是“有人找来请托,难以招架。”
这时,我因势利导告诉大家,“我们之所以要对评审开展监督,很大原因就是要挡住各种说情、打招呼、拉关系,保证评审风清气正。我们监督别人,群众也在监督我们。要始终记住‘我们也是被监督者’,请大家务必洁身自好、严以律己。”
随后,我们向职称评审领导小组庄重承诺:“我们评审监督人员自觉接受各方监督,真诚欢迎大家对我们严格监督”,并把这一条明确写进了评审有关文件中。
没过几天,老赵又悄悄来到我的办公室,满脸堆笑着边说边在裤兜里掏着什么,“知道你忙,不多打扰。这是我亲戚的一点心意,就几张卡。这里面有张纸,是他的个人信息,到时你给评委老师打个招呼就行了,成不成没关系。”
说着,他拿出个黄皮信封折成的小纸包,直往我的办公桌抽屉里塞。瞬时间,我感觉自己脸色都变了,表情也严肃起来。
“老赵,你在省直机关工作,应该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我收了你的卡,还有什么资格去监督别人?况且,我也是被监督者,你这样让我违反纪律,不是在害我吗?”
话没说完,我就迅速地把小纸包塞回到他的手里。
“好,好,你真行,那就不麻烦您大组长了。”老赵气哼哼地调头就走。
望着他的背影,我心里五味杂陈。
这之后,我们组紧锣密鼓地开展了评审监督工作,先后受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18件次,对涉及的40名教师申报情况进行了调查核实,有效地维护了评审纪律。
评审工作结束后,总感到老赵那儿还是个事,担心他还在生我气。于是,我就硬着头皮给他去了个电话。
“老赵,你亲戚的事怎么样了?”
没想到电话那头的老赵异常兴奋与亲热,“通过了,评上了!过两天我个人请你吃饭啊。我亲戚还说,这次评审管得很严,确实公平。行的不用找人,不行的找人也没用。”
“太好了,恭喜恭喜!现在就讲定,周末我做东,咱们两家聚一聚。”此时的我,顿感心中的纠结与不安悄然消失。
是的,监督者同样被监督。监督者自觉接受监督、严格要求自己,监督才能真正有力有效。我们纪检监察干部是监督者,也永远是被监督者。
(王毅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纪委监委驻市人社局纪检监察组组长)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