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书香】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发布时间:2018-07-23 16:50 来源:合肥市纪委监委 浏览量: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道德经》里面的话。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

“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见知足然后才能知止。

人的贪欲是个无底洞,“得陇望蜀”是普通人的心理常态,能够“得陇”而拒绝“望蜀”,没有大胸怀绝对做不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之所以既不容易“知止”,更难得“知足”,其缘由概因一个“利”字的诱惑。所谓“身后有路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是对那些既不“知足”、更不“知止”者耽于窘境的极好描述。这两句话最为绝妙的地方独在一个“忘”字上。“忘”什么?忘了人生的要义,忘了“既得”的后果,忘了“足”的现状,忘了“止”的理智。人一旦利欲熏心,便会头脑发昏,忘乎所以,做出不知止不知耻之事,一个跟头栽进深渊里,再也爬不起来,万劫不复了。庄子说:“鹪鹩栖迟,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是再平常不过的道理。

这些年,党中央高举反腐大旗,出重拳,下重手,割腐去烂,纯净党的肌体,大批贪官落马,血淋漓的事实明白无误地昭示世人,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

认真反思,唏嘘的同时,也会有许多感叹。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似乎悲观了些,但是,普通人和贪官之间,其“异于”“几希”却不乏现实的意义。人性的弱点有时并不因为“官”与“民”的身份差异而出现先验的区隔,就这一意义而言,贪官的劣迹败露,无论对于谁都是一种警示,问题是:假如让你坐到了他的位置上,你会做些什么?

一个人能够真心地感觉“知足”,已然不易;但若是能够做到“知止”,则非具备大胸怀不可。弘一法师一代高僧,身具大智慧,出家前曾为一位朋友写过一幅字,他认为自己的这幅字说出了人世间的“一个大道理”,所谓“大道理”,其实就是“知止”两个字。可见“知止”是人生的大境界、大关节,能够读懂这两个字的人,必是高人、智者和大擘。《大学》有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明确身份,站好位置,把握好角色,时时、事事、处处做到“知止”。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名利。任何事物都有个极限,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事业和人生。始终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知止”不争,这样在生活上就一定会保持低调,就会“知止而静”。

想起两副著名的对联,一副是二百多年前,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另一副是国学大师黄永玉的谐联“房屋三间,站也由我,坐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两副对联写得都极传神,但它们表意的境界却稍有差异:黄永玉传达的是一种“知足”的幽默惬意,而郑板桥表达的却是一种“知止”的哲思感悟。

“知足”是一种心态,而“知止”则是一种德行和智慧。知足不易,知止更难,这个道德命题需要每个党员干部认真思考和实践。(肥西县交通运输局纪检组   何宗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