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一大本《包公故事》放在案头,捧读之余,欣喜之情扑面而来。让我感到高兴的有两点:一是老包是我们合肥人,而且是令我们自豪的大清官。对于这样的人物,理应多加宣传,尤其是在当下;二是这本书由我的老友许高彬先生花费多年心血编撰而成,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包公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北宋时庐州人,其出生地就是今天的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小包村。多年来,关于包公的故事流传很广,我自幼在合肥长大,自然并不陌生。小时就听过包河里藕无丝(私)的传说;及长,
通过小说和戏剧又知道了铡
美案、陈州放粮等故事;有
朋友来肥,我时常要陪他们
去包公祠参观,也能讲点关
于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
以为对包公已经很了解,其实不然。前年,省纪委和省电视台联合拍摄三集纪录片《包公》,邀我担任文学编审,参与修改解说词,直到那时才感到对包公了解得太少。临时抱佛脚,找了一些资料来补课,仍感到资料有限。如果当时许高彬先生的《包公故事》出版的话,那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其实,关于包公的史料记载并不多。《宋史》中有关包公的传记只有500多字。千百年来,他的事迹主要是通过戏曲和故事在民间传播。早在南宋话本和金代院本杂剧中,就开始出现包公断案的故事。后来,包公的故事走进了茶楼酒肆,活跃在书场上,呈现在舞台上,以包公为主角的文艺作品不计其数。经过日积月累,代代相传,加上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包公早已成了一个“日间断人,夜间断鬼”的神。
然而,包公的故事虽多,却缺少系统的整理,散落于民间。在我有限的涉猎中,在该书出版之前,安徽人民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包公故事集》。这本书虽然不错,但体量有限,只有193页、16万字,而现在这本《包公故事》足足有516页、50余万字,无论体量还是内容都要丰富得多。据有关专家介绍,《包公故事》是目前收集包公故事最多最全的一部,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价值和特色所在。当然,要把这些零散故事搜集起来,需要花费大量工夫和心血。好在高彬先生长期在肥东生活工作,条件有利,得天独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本着家乡人写家乡故事的情怀”来做这件事的,因而乐此不疲,功莫大焉。
《包公故事》是一本具有强烈现实观照的书。书中搜集的九十多个故事,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系统全面地宣扬了包公精神。什么是包公精神?专家们概括为十六个字,即“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作者在选编时显然吃透了这一点,紧紧围绕包公精神来做文章,因而读后感到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如,包公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年轻时就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并具有强烈的报国思想。他长期坚持自觉修身,敬重长辈,节俭节约,不畏艰苦生活,同时尊师重学,不阿权贵,这从《包拯读书》《包拯吃粥》《幸遇恩师》《包拯尽孝》等故事中可以看到。他在为官前路过一间客店,在墙壁上题下一首诗(《客店题诗》),其中“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两句最为著名,被视为包公的“官箴”。在他看来,只有清心,才能寡欲,进退不失其正,而直道是立身之本,做官必须做到廉洁自律,才能无私无畏。朱熹对这首诗十分欣赏,专门请人将其刻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内。这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为官,很有教育意义。
包公是中国清官的杰出代表,公平正义的化身。他体恤民情,为民做主(《岭南包青天》《端州留美名》);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打龙袍》《张贵妃之死》);他忠心报国,直言敢谏,就连皇上都畏其三分(《为民请命七斗王逵》《参掉不作为的宰相》《皇上怕包公》);他不避艰险,打击豪强,人称“阎罗老包”(《智斗贪官》《陈州放粮》);他清正廉洁,公正无私(《外甥有理打得舅》《廉泉故事》《包河藕无丝》);他执法如山,明镜高悬(《铡美案》《大义灭亲》)……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通过一个个故事,从各个方面宣扬了包公精神,塑造了一个高大光辉、有血有肉的包公形象。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人生教育和廉政建设的生动教材。
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是本书的又一特点。它不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以小见大,以通俗见深刻。读包公的故事,你会感到非常有趣。如《两次断牛案》《审石擒凶手》,包公凭着对民情的了解,机智巧妙地化解矛盾,找出罪犯。再如,《巧避迎送》《张贵妃之死》,包公智斗权贵,维护正义,也让人忍俊不禁。由此可见,包公不仅刚正不阿,而且有勇有谋。这些故事长期流传于民间,非常接地气,易于被普通百姓所接受。此外,该书文字流畅生动,深入浅出,趣味性强,在编排上通过包公生平的几个重要阶段来分辑,便于查找,如同工具书,一目了然,适合读者阅读,从而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作者系安徽省文联名誉主席,安徽省作协名誉主席,安徽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