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史今读】包公身后的贤内助

发布时间:2019-11-27 15:20 浏览量: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被百姓誉为包青天,其夫人董氏是一位有名的贤内助,包公清廉的一生离不开她的默默支持和奉献。

包公夫人董氏(公元1001—1068),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她自幼读书识字、知书达理,有很高的礼教修养。

董氏与包公结婚后,便一心一意相夫教子。包公考中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建昌县知县,由于父母不愿意离开故里,包公为了给父母尽孝,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做官机会,在家奉养双亲。包夫人也心甘情愿地陪伴丈夫身边。董氏墓志铭中记载“夫人佐公,承颜主馈,内克尽妇道,外不失族人欢心者,盖十三年。”她对内取得了公婆的欢心,对外获得了亲朋的好评。

包公自三十九岁初仕担任天长知县之后,一直在端州、开封、陕西、河北等地做官,包夫人都不辞劳苦,紧紧地陪伴在包公左右。她和包公一样,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不追求珍奇异物。

当包公被擢升为枢密副使、参与执掌国政时,包夫人也由仁寿郡君进封为永康郡夫人 。永康郡夫人则是皇帝赐予的封号。

历史上“仁寿、永康”都是地名。永康隶属浙江省金华市,仁寿县在四川眉山市东南部。这里实际是以行政区划的等级,代表皇帝的册封,以地名来代表等级。作为诰命夫人,不仅因为夫荣妻贵,还需善良、贤淑。

包公夫人进封为永康郡夫人的敕书是由沈遘(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侄子所撰)。按照当时的规矩,包夫人应进宫向皇后表示感谢,董氏仍穿着一身普通百姓的衣服进宫,皇后看到以后很有感慨地对宫女们说:“包夫人那般衣着,足见包公是一个不谋私利的人啊!”皇后连忙请求宋仁宗赐给包夫人一套诰命夫人的服装。

包公的从政生涯中,历任知县、知州,监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务,始终执法严明、不徇私情,并且谏言改革、兴利除弊。包公廉洁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当时就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尊敬。

在包公逝去后,董氏把她珍藏的包拯生前所写的奏议底稿,交给了包公的门生张田,由张田分门别类编纂成《孝肃包公奏议集》,即今天我们看到的《包拯集》。

包公对自己的后代要求非常严格,临终时曾写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意思是告诫后世子孙,包家后代如果有贪赃枉法者,活着不能进包家门,死后也不能葬入包家的坟地……作为妻子和母亲,她默默遵照着这样的家训,严谨持家,为传承高洁清正的家风奠定了基础。

董氏墓志铭中记载“夫人与公终日相对,亡声伎珍怪之玩,素风泊然。”董氏以自己淡泊的心态、忠贞的情感,爱惜着包公“清官”的美誉,坚实了包公的“孝肃”家风。董氏不愧是包公在世时的贤内助。 (卢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