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若干规定》明确要求要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改进方式方法,不得按月度、季度频繁搞排名通报,不得以通报排名的形式变相进行考核,此举为纠治“数据形式主义”等考核评价工作“顽疾”开出“良方”,彰显了党中央持之以恒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赢得了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由衷点赞。
近年来,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的持续深入,“文山会海”“打卡留痕”等传统形式主义问题日趋减少,但与此同时,“数据形式主义”等形式主义新表现在一些地方却持续泛化增长,给基层干部戴上沉重“枷锁”,让基层考核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甚至正发展演变为基层减负工作的“拦路虎”“绊脚石”。一些地方和单位不顾基层情况千差万别,为追求“工作达标”“争先进位”,层层量化细化工作指标,随意对基层“加压”“加码”,频繁进行月调度、季通报,分类分项建立“算法”复杂的考核指标体系,用数据、占比衡量工作成效,用通报、排名行考核之实,既导致工作浮于表面、考核陷于“数据陷阱”,也给基层带来了沉重负担。
“数据形式主义”之所以产生,根源上还是政绩观错位、官僚主义思想作祟。准确合理的指标固然可以评价工作,但如果让数据成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难免会导致基层产生“政绩压力”和“政绩冲动”。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了数据好看、排名靠前,不得不被动加入“数据竞赛”。当推动工作都靠“KPI”,当“看数据”比“看实际”更直接,当“排名靠前”比“群众满意”更重要之后,必然会导致基层干部忙于“花式内卷”,让政策制定失去初衷,政策执行出现跑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考核评价既要看结果,也要看效果。评价工作的终极标准从来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人民群众心中的秤。“数据形式主义”加重基层负担、阻碍高质量发展、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同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要深刻认识其严重危害,切实抓好《若干规定》的贯彻落实,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找准症结、靶向发力,真正让基层减负落到实处,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抓落实。(巢湖市纪委监委 吴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