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轨道集团探索精准监督新路径,通过构建智能监督模型、优化风险防控机制,实现了从传统“人盯人”向“数据盯权”的跨越式升级,为新时代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合肥轨道基于开线、在建线路数据积累沉淀,以造价管理为突破口,构建三大核心数据指标体系。即常规性指标,完成16个专业406条子目,共计13000余个造价数据指标;关键性指标,剖析13条线路206个车站主要结构混凝土构件含钢量指标分析,形成7220个关键专项数据指标;原始性指标,梳理、分析合肥及周边城市38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按照不同业态输出关键要素指标含量数据,并充分运用至成本管控工作中,成为推动资源优化配置、防范经营风险、实现战略目标的核心工具。
从“粗略监督 ”进阶“精准监督”。实现监督关口前移、精准研判,推动造价数据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服务”转变。
2023年7月,合肥轨道获省造价站正式委托,利用在造价大数据领域的技术储备与人才优势,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城轨交通概算定额文件《安徽省建设工程概算定额(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该定额成果统一了全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概算计价规则和标准,实现了“三重突破”。监督效能新突破:定额成果内容全面详实、操作性强,为我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管控提供核心依据,结束设计概算借用外部定额的惯例,专家审查“经验依赖”显著减少;多方会审新突破:选派纪检、审计、造价专业人员组成专班,围绕定额编制全流程精准监督,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标准管控新突破:定额涵盖建筑等共13个大类1819项详细子目专业,填补省级城市轨道交通概算定额空白,促进了行业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以“数据碰撞”破解“监督难题”。以数据赋能破解监督执纪难题,以智能研判注入科技动能,让 “隐形腐败” 无所遁形。
早期项目招标大多为以初步设计概算或交易集团组织编制的清单控制价成果直接作为最高投标限价对外挂网招标。针对传统招投标限价制定存在的廉政风险,合肥轨道纪委推动建立“三链融合”监督体系。数据链形成精准防控:在分析总结以往项目清单错漏、结算审计争议内容数据的基础上,形成轨道交通工程11个大专业的标准化清单范本,并运用造价大数据分析成果,助推限额设计,提高成本管控的精准度。集成链形成系统整合:重点项目由交易集团启动“双编比选机制”,建立“交易集团编制+第三方造价咨询复核+合肥轨道校核”机制交叉验证,按“低价优先”原则确定最高投标限价。运用链形成监督效应:运用造价大数据指标对整合的最高投标限价成果进行纵向、横向对比,找出差异原因,合理进行纠偏,进一步夯实最高投标限价成果质量。近三年来,完成83个施工类清单控制价项目最高投标限价复核,累计调减金额13.96亿元;完成602个材料设备类和服务类非清单控制价项目最高投标限价复核,累计调减金额21.70亿元。
下一步,市轨道集团纪委将持续深化大数据监督应用,以“制度+科技”筑牢廉政防线,用“数据铁笼”规范权力运行,让轨道发展既跑出“加速度”,更守住“廉洁线”,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监督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