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说,而包公的出生地正是在肥东县包公镇。该镇人文资源丰富,除了包公故里,这里还是张劲夫旧居所在地。
行走在包公镇,感受到这里浓重的文化氛围,刚正不阿、一生清廉的包公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包公桑梓,孝廉遗风代代传
包公镇有个小包村,这里正是当年包拯的出生地。
包拯为人刚直,从不趋炎附势,更不说大话、假话。哪怕在皇帝面前,他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直谏,公开对皇帝说,“我已经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也不要紧,反正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幸而宋仁宗没有处理包拯,反而说,“可以慢慢商量。”所以说,性子耿直的包拯幸好碰上了比较开明的宋仁宗,否则,肯定要人头落地了。
大家都知道包拯是宋代的清官,你知道吗?包拯还极其孝顺父母。
据记载,包拯在二十九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于是,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
千年遗存,历久弥新忆忠贤
包拯的故事很多,走访包公镇的包氏宗祠、花园井等地方,老人们都会跟你说起包拯当年的故事。
包氏宗祠为二进三开间,始建于明末清初,光绪三十三年重修。前厅大门向东北方向洞开,黑漆在门,红底黑字,对联“忠贤将相,道德名家”八个大字光耀眼帘。通径后厅大殿有平门两扇,天井院用石条铺就,整个祠堂红梁黑柱、飞檐斗角,雕梁画栋。二进正厅内安放包拯坐像,王朝、马汉侍立两旁。包公身着官袍,双手平放于膝,双目平视,甚是威严可敬。顶上平板铺盖,雕龙画凤,飞禽走兽活灵
现。每逢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家族后裔敬祖拜尊,香火缭绕,人流不绝。
小包村还有一花园井,井水清冽甘美,千年依然,据说当年包拯就是喝此井水长大。直到现在,村里百姓仍用井水煮粥泡茶,且井水久旱不干。
青砖小瓦,红色文化魅力生
包公镇还是张劲夫旧居的所在地。原国务委员张劲夫是包公镇人。2015年,张劲夫因病逝世,享年101岁。
张劲夫曾是陶行知的学生。当年,陶行知教会张劲夫“怎样做人,如何做人”,其提出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以及“爱满天下”等格言,温暖着无数后人。可以说,陶行知的伟大品格影响了张劲夫的一生。
张劲夫为中国的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领导体制、思想政治工作、协作、计划、工作和生活条件等各方面,为科技人员钻研国防科技创造了宽松和高效的环境;二是为研制原子弹调兵遣将,组织与二机部协作,攻克关键技术;三是为研制导弹请缨探路,与国防部五院分工合作,两条腿走路;四是积极组织科学院研制人造卫星。
张劲夫旧居位于大张社区大张自然庄,是一处古朴的青砖小瓦两进四合院落,是张劲夫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门前有一口老水井,门内陈列着一架老式纺车和床。张劲夫去世后,县文物保护部门将张劲夫旧居加以修缮,并将张老生平事迹制成展板。
如今在包公镇,张劲夫旧居仍保存完好。作为爱国主义红色宣传基地,这里经常接待各地慕名前来的游客参观学习。作为肥东人的骄傲,张劲夫的事迹和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后人。
蔡兴乐 黄燕飞 记者 赵杰 张宇泽 文/图
温馨提示
首届中国·肥东“包公源”文旅嘉年华暨第二届肥东冬季旅游搜货计启动仪式将在本周六拉开帷幕,届时现场将举行“包公巡游”、“包公廉政林”揭牌、品“包公家宴”、猜“包公灯谜”、“肥东土特产品展销”等活动。同时,“第四届中国包公散文奖”征文大赛也将于当天正式启动。